男,汉族,1942年11月28日生,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60年—1965年,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65年—1967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0年—1982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润滑失效研究工作;1984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6年—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8月13日,主持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任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实验室学委会主任;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委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2012年,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荣获2011年国际摩擦学金奖;2019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院士。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科协副主席、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材料研究学会和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
男,1932年11月2日生,江西丰城人。1955年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机械设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3年调到清华大学燃气轮机教研室;1976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先后历任机械设计教研组主任,摩擦学研究室主任;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81年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研究室主任,同年晋升为教授和博士后导师。1988年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建成后,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得年度国际摩擦学金奖。
男,1961年8月18日生,陕西省户县(现西安市鄠邑区)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82年-1985年在西安电缆厂工作,1985年-198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1991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作,1994年在清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9年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2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名誉院长;兼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执委,全球工学院长委员会(GEDC)执委;曾担任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两届973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先后担任9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男,1962年9月26日生,山东省莱西市人。润滑材料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之后留所工作;1993年至1994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1998年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担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至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入选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7年当选为甘肃省化学会第十八届理事会理事长。目前兼任Tribology International共同主编(Editor),《摩擦学学报》常务副主编,Advanc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杂志编委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名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访问教授。
男,1959年7月28日生,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1982年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机械制造与修理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获得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机械制造与修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担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船舶机械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9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担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常委;2000年至2015年担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常委;2008年至2016年兼任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党委书记。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导师;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引智基地主任。
葛世荣,1963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7月,葛世荣在黑龙江矿业学院煤矿机械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在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获硕士学位;1989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机械工程专业读在职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1997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2007年8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17年4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 202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长期从事煤矿运输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1979年9月—1983年7月,葛世荣在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煤矿机械化专业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获硕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机械工程专业读在职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其间:任中国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助教)。1989年—1991年,任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运输提升教研室讲师、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1994年,任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副主任(其间:1991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教授)。1994年10月—1997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其间:1995年,在挪威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系任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3月—2007年8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其间: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200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任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8月—2017年4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2017年4月—2018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8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
男,1941年1月7日生,吉林梨树人。1965年在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六年制本科毕业。1965年9月至1967年1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压缩机械研究所(北京)技术员。1968年1月至1982年3月任核工业部理化工程研究院工程师。1982年4月至1988年9月任天津市机械密封件厂高级工程师。1988年10月至1996年4月任天津克兰密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96年5月至2005年8月任天津鼎名密封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
男,1961年3月生,江西省金溪县人。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1981年,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在职硕士进修生(导师:郭仲衡院士);1985年1月2,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等学力,导师:杨德品教授、熊祝华教授);1989年12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等学力,导师:黄克智院士)。1982年—1993年,江西工学院(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土建系留校任教,历任助教(1983)、副教授(1987)、教授(1992);1990年—1993年 访问英、德、法国,先后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欧洲研究员;1993年至今,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系主任(2004-2011)、航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2015)。2009年起担任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201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2018年起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2019年起,担任深圳零一学院(筹)创始院长。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院长、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XIN中心创办主任等。
男,1968年生。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留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二级研究员。200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8年5月升任所长、党委书记,2022年9月卸任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化学会理事,《润滑与密封》杂志编委会委员,《摩擦学学报》杂志编委会委员。
男,1965年8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198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1987年公派到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L'école centrale de Lyon)留学;1988、1992年在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1997年应邀担任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2月回国工作。2001年任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6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10年4月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3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男,1976年生,山东省郓城人。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刘福田教授;2004年4月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刘维民院士。2005年4月—2008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助理,导师Wilhelm TS Huck教授;2008年3月—2013年4月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2017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副院士。202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男,1975年生,重庆市人。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1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2月-2004年11月清华大学精仪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05年7月-2007年6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后。2004年12月-2009年11月清华大学精仪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2011年3月-2011年7月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副教授。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精仪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3年1月起清华大学机械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摩擦学研究所所长。